藤壺是什麼 ?

03/Apr/2015

~藤壺~是什麼?

藤壺是潮間帶主要生物!
藤壺的生活週期是由浮游性的幼體與固著性的成體時期所組成
每個人在海邊潮間帶的礁石上、舊船底或漂流物上都可輕易地發現藤壺的蹤跡
牠們堅硬的外殼酷似某些軟體動物,看起來像是一座座小型的火山。
牠們究竟是什麼樣的動物呢?
儘管牠們具有如此與眾不同的外觀
藤壺與蝦蟹類的親緣關係相當接近
如同這些近親一樣,藤壺也具有分節的附肢。
但你可能很難直接看到牠們的附肢
因為這些附肢通常都包覆在富含鈣質的體殼中保護著
體殼本身是由許多不同類型的鈣質體壁或骨板所組成
體殼的頂部是殼口,開口覆蓋著兩對小骨板。
與其他在海岸邊活動自如的甲殼類近親不同的是
我們所看到的藤壺成體都是固定不動地黏附在底質上生活
在藤壺的生命初期,牠們選定了某個特定的石頭、木頭或其他堅硬的底質,
一旦附著上去,那兒便成為牠們一輩子的家。

藤壺是什麼 ?

雖然藤壺的成體無法移動,但是牠們的幼生可以。
這些幼生其實非常活躍,藤壺生活週期中這兩個階段區分地非常清楚。
浮游性的幼生階段,先是在水體中漂浮或游泳,接著,在幼生的後期,
尋找到合適的地點之後,便著生固定,成為不能移動的成體。
絕大多數的藤壺幼生,必須經過7個階段的變態才能成為成體;
其中前6個階段為「無節階段」(無節幼生naupliar larvae),
最後一個階段為「腺介階段」 (腺介幼生cyprids)。
無節幼生具有三對泳肢,多數以矽藻之類的植物性浮游生物為食。
有些種類的無節幼生則是儲存大量的脂質,在發育的過程中無須進食。
腺介幼生為不用進食之階段,
牠們具有像軟體動物一般的兩片硬殼或甲殼以保護其柔軟的身體;
同樣地,牠們具有6對足狀的附肢用來游泳,
2對觸鬚及尾肢用來搜尋及選擇合適的地點以便長久固著。
觸鬚上具有「附著盤」以便幼生能固著在底質表面。
但錯誤的選擇有可能招致大禍,
因此觸鬚上有許多稱為剛毛的器官,能夠在牠們黏牢自己之前,
先感應周遭自然界的化學物質,以及底質表面的物理結構。
尾肢同樣能感應底質結構,環境之中有許多化學物質的訊息,
能提供腺介幼生找出適當的著生地點。
藤壺的腺介幼生能夠感應同種的成體或與該種經常共棲的藻類所釋放出來的化學訊息,
幫助藤壺決定哪裡是適合居住的地點。
在選定地點之後,腺介幼生開始從附著盤分泌一種獨特的黏著物質,
能將自己牢牢地附著住,準備過一輩子的生活。
固著後幼生變態成稚蟲,接著長出殼口的蓋板,
然後蟲體旋轉90o並拋棄牠們的兩片甲殼,
6對泳肢則轉變為藤壺成體的蔓足。
經過一次變態後藤壺成為稚體,此時雖然不能再移動,但牠們開始成長。
藤壺經由重複地脫殼而長大,脫掉身體的表皮或甲殼後,
牠們可以持續增大自己的體型,
而體殼也可以經由鈣質持續地分泌補充體殼基部與各部位的骨板而增大。

本文轉載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藤壺是什麼 ?

「笠藤壺」

「藤壺」屬於甲殼動物的蔓腳亞綱(Cirripedia)中的「圍胸目」(Thoracica),
這一群奇特的動物包括了有柄的「茗荷類」、無柄的「藤壺類」及「花籠藤壺」等。
另一種常見的茗荷類,是潮間帶礁岩區高潮線的石縫中常常可以見到的。
在許多海邊的鄉鎮及離島,牠們還是相當有地方特色的「名產」呢!
茗荷類的食物包括有機物的腐爛碎屑、細小的底棲生物,
以及包括本身幼體在內的浮游生物,
例如矽藻、鞭毛藻、放射蟲及甲殼動物身體的碎屑等。在海洋的表層,
茗荷類經常出現在浮木、浮標上或船底下,擱淺在海邊的浮木,
甚至寶特瓶上,偶而都可見到牠們成群附生其上。

Vodka Kenne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odka Kenn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